幾年前媒體的日子就不好過了,為什么最近才有那么多媒體人出來創業?
四五年前,媒體的日子就非常不好過了,很多媒體人覺得連飯碗都快沒了,但也沒有那么多媒體人出來創業。而這兩年,忽然有了很多媒體人內容創業成功的事例。
這些報紙、雜志的主編,都是從業有年頭的媒體人,也就是說,都是有一定年紀的人,這些人不會像十七八歲的年輕人那么輕易地改變三觀和思考方式。
為什么以前不出來,現在出來這么多呢?
我從來不認為微信公眾號是新媒體
這些話可能不是很中聽——因為這些創業的媒體人做的事情,和他們原來在報社、雜志社做的事本質上沒有任何變化。
我從來不認為一個微信公眾號就是個新媒體,不就是四五個人、十來個人躲在一個號的后面,每天寫寫文章,多了搞八篇,少了寫一篇,每天Push給你看,有的號Push得非常準時有規律,這和每天七點鐘Push一個《新聞聯播》有什么區別?
正因為沒有區別,這些人在運營微信公眾號時,可以把過去的經驗復制。
所以,很多不錯的內容創業項目,都是前媒體人做的。
這撥內容人創業,并沒有給媒體帶來什么新的變化。真正媒體機構的迭代還沒有開始。
出租車行業發生了機構迭代,但是媒體還沒有
說到機構迭代,可以類比最近非常火的關于網約車的討論。大家可以想一下,滴滴是一家什么公司?
很多人覺得滴滴是共享經濟的典范,我寫了蠻長的文章發布在FT中文網,我說滴滴離共享經濟已經非常遠了。我們在生活中可以發現,滴滴的司機是專職的司機,一個人買輛車,專門做滴滴司機。最近的新政可能會造成很大麻煩,比如北京和上海的滴滴司機都要求本市戶籍。
如果它的司機都是職業司機的話,他又有什么資源可以進行共享呢?不過就是乘客都來坐這輛車。還有人說摩拜單車是共享經濟,一輛自行車,張三騎完李四騎,如果說這就是共享經濟,那出租車也是張三坐完李四坐,它也是共享經濟了,這顯然是詭辯。
所以說,滴滴就是一家出租車公司,但又和傳統出租公司非常不一樣。出租車行業完成了機構迭代,生產關系和原來不同:它的司機不是雇傭的,司機與公司而是一種聯盟關系。
司機不是滴滴公司的一個簽訂勞動合同的員工,而是與公司合作,這就是聯盟。于是,滴滴就成為了一家相對來說輕資產的公司,不用購置大量的車(當然也有少量的購置)。司機與公司之間進行分成、提成。即使滴滴依然還是一家出租車公司(畢竟在用戶端滿足了一些原本由出租車滿足的需求),整個出租車行業也發生了機構迭代。
滴滴很了不起,但我也覺得它很奇怪,為什么要舉著共享經濟的牌子?可能因為李克強總理說過,所以他拿著當政治保護傘,但它跟共享經濟實在沒什么關系。
總之,對于很多內容創業者來說,渠道方面可以做的事比較少。而且,內容創業的人也太多了,現在總共有2000萬個公眾帳號,而微信的用戶已經不會有太大的增長,競爭中勝出將會很難,內容生產的迭代可以抬高門檻拉開與競爭對手的距離,是非常值得關注的。